數位安全指南

AI 與個資安全

在數位時代中,學會保護自己的個人資料

隨著 AI 技術快速發展,我們的個人資料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了解風險、掌握防護技巧,讓科技為你服務,而非控制你。

5億+
資料外洩案例
85%
用戶未注意權限
24/7
AI 持續監聽
向下探索

AI 就在你我身邊

我們每天都在不知不覺中使用 AI 應用程式

語音助理

Siri、Google Assistant、Alexa

推薦系統

YouTube、Spotify、Netflix

地圖導航

Google Maps、Apple Maps

聊天機器人

ChatGPT、LINE 客服

一天的 AI 體驗

07:00

早晨

智慧鬧鐘依據睡眠週期叫醒你,音樂 App 自動播放你喜歡的歌曲

08:30

出門

Google Maps 根據即時路況推薦最佳路線,避開擁堵路段

18:00

下班

語音助理提醒:「你今晚 7 點和朋友有聚餐約會」

這些貼心的功能,是如何知道你喜歡什麼、要去哪裡、甚至跟誰見面呢?

其實這些貼心建立在大量的「個人資料」之上。

AI 為何要存取資料?

了解 AI 如何使用你的個人資料提供服務

常見存取項目

位置資訊

推薦餐廳、導航、即時交通資訊

麥克風/相機

語音指令、拍照、掃描條碼

行事曆

提醒會議、行程安排

聯絡人

發送訊息、撥打電話

對話內容

記住常問問題、個人化回應

個性化服務 vs 隱私權

好處

  • 提供更準確的資訊或建議
  • 減少手動輸入,提高使用效率
  • 預測需求,主動提供服務
  • 個人化體驗,量身定做

風險

  • 授權大量個人資料換取便利
  • 資料外洩或被濫用風險
  • 隱私邊界逐漸模糊
  • 數據被商業化利用

實際案例

ChatGPT

記住你過去的對話內容,提供連貫性對話體驗(若開啟記憶功能)

Siri

啟用「嘿 Siri」功能,代表它隨時在背景監聽你的聲音

Google Assistant

為了主動提醒行程或航班,會存取大量個人數據如位置、郵件內容

潛在風險與真實案例

了解 AI 應用可能帶來的安全威脅

數據外洩

高風險

應用程式將收集的資料交給第三方分析公司或廣告商,若平台安全性不足,使用者資料可能被駭客入侵、整批外洩。

真實案例

2021年 Facebook 資料外洩事件
超過 5 億筆使用者個資被公開在駭客論壇,包含姓名、電話、郵箱地址,許多人因此接到詐騙電話、垃圾簡訊。

被追蹤監控

中風險

AI 能追蹤使用者的點擊紀錄、語音內容、GPS 行動軌跡,長時間下來拼湊出完整的「數位你」。

AI 可能知道:

你住哪裡、工作地點
作息時間、生活習慣
興趣偏好、情感狀態
社交關係、交友圈

帳號被盜用

高風險

若在對話中透露帳密、個資,或 AI 平台本身被攻擊,可能成為駭客目標。

可能後果

  • 駭客冒用身分散播不實訊息
  • 發送詐騙訊息給親友
  • 盜用信用卡進行消費
  • 使用 AI 技術模擬聲音進行詐騙

曾有用戶在 ChatGPT 中記錄密碼清單,不久後帳號被駭,疑似 AI 記錄資料後外流

風險總結

越了解你,服務越貼心;但它知道得越多,你也越脆弱。

如何設定權限,保護自己?

學會聰明使用 AI,保護個人隱私

我們無法避免使用 AI,也不需要完全排斥它。但我們可以更有意識地掌握自己的資料權利,避免不必要的暴露與風險。

01

最小必要權限

安裝 APP 或啟用 AI 助理時,不要直接點「允許所有權限」,仔細查看每個權限的用途,只授權真正需要的權限。

逐項檢查權限要求
質疑不合理的權限
02

審查與控管

定期檢查已授權的應用程式,關閉不必要的背景監聽功能,如「嘿 Siri」、「OK Google」等熱詞喚醒。

關閉背景監聽
定期審查權限設定
03

定期清理

Google、Meta、ChatGPT 等服務都提供「活動紀錄」管理,可設定資料「定期自動刪除」,移除不再信任的連接應用。

設定自動刪除
清理歷史記錄
04

選擇可信平台

下載前做功課,查看開發商背景、用戶評論、隱私政策,優先選擇大型、透明度高的開發團隊。

研究開發商背景
閱讀隱私政策

個資安全檢查清單

檢查你的 AI 安全防護等級

安全等級:0/5

你也可以成為資料守門員!

掌握數位素養,保護個人隱私

我們無法阻止 AI 發展,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它、使用它、與它共處。這需要的不只是技術知識,更是每一位公民的「數位素養」。

不應該只是「會用手機」,而是知道「自己在用什麼」、「被誰紀錄」,有意識地選擇平台與授權範圍,並且知道資料一旦外洩,可能帶來什麼後果。

推廣數位素養不是選擇,而是必要——因為懂得保護自己的人,才是真正能掌控科技的人。

持續學習

關注資安新知
提升數位素養

分享知識

將防護知識
傳遞給親友

付諸實踐

落實保護措施
成為守門員